告诉你个残酷真相:90%的车主都在养"爹"!黄金配资
刚刚看到一组数据,彻底把我震惊了。国内私家车平均年行驶里程只有8200公里,远低于欧美的15000公里标准。
换句话说,大部分人花30万买了台车,结果一年跑不到1万公里——这不是买车,这是请了个"爹"回家供着。
昨天跟一个干了20年的修车工聊天,他直接给我说了个数:年行驶里程低于12000公里的车主,基本都在做亏本买卖。
为什么是这个数?算笔账你就明白了。
一台15万的家用车,每年固定成本至少1.5万:保险4500、保养800、停车费3600、年检300、各种杂费若干...这些钱不管你开不开都得掏。
如果一年只跑8000公里,每公里的固定成本就是1.875元,再加上油费0.6元/公里,总成本达到2.475元/公里。
展开剩余65%这个价格,在很多城市都够打车了!
更要命的是长期不开对车的伤害。那位修车师傅告诉我,来他那里修车的,一半都是因为"不开坏的"——电瓶亏电、机油变质、轮胎老化、刹车盘生锈...车子就像人一样,越不动越容易出毛病。
我有个朋友,疫情期间车子停了大半年,再开的时候发动机抖得像筛糠,最后花了8000块大修。车子买来是用的,不是供的!
真正的合格线其实是15000公里/年。
这个数字背后有深层逻辑:既能保证车辆各部件正常运转,又能让单公里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。低于这个数,你就是在用奔驰的钱买捷达的体验。
当然,也不是说必须强迫自己开满里程。关键是买车前要想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。
如果你住在市中心,地铁公交四通八达,平时就是周末买个菜、偶尔回个老家,那每年跑个六七千公里也正常。但这种情况下,买20万的车和买10万的车,使用体验没啥本质区别。
反而是那些明明有高频用车需求,却舍不得开的车主最不划算。怕费油、怕磨损、怕刮蹭...结果车子越放越坏,钱越花越多。
说到底,买车就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的。如果因为心疼车而束手束脚,那还不如不买。车子的价值在于使用,不在于保存——它又不是古董,放着不会升值。
现在新车更新换代这么快,你精心呵护5年的车,也许还不如人家正常使用3年的保值。与其当个小心翼翼的"车奴"黄金配资,不如当个潇洒自在的车主。
发布于:河南省